“无人机在空中拍一拍,就能查找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源是什么、来自什么地方。”日前,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环境研究院”)科创转化部主任熊天煜告诉记者。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虽然双方成立的新公司下个月才挂牌,但现在已接到一批市场订单。这一成果转化如此之快,一是得益于集成了清华大学多项顶尖技术,二是归功于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摸准了市场需求。
清华环境研究院自成立后,多措并举,快速缩短了创新成果落地周期、提高了转化成效。
再过一个多月,清华大学环境技术成果路演将在清华环境研究院举行,届时将有10多项技术成果亮相。该院还会与苏州企业一同探索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而在苏州高新区静脉产业园内,国内首个污泥湿式氧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正加紧调试,计划5月份试运行。该项目投用后,预计每日能处理100吨污泥,经过处理的污泥可减量80%。届时苏州高新区40%的市政污泥可实现就地处理,为破解“污泥围城”问题开辟新路径。
在此项目上马之前,污泥湿式氧化处理还是业内空白。面对苏州高新区市政污泥处理的紧迫需求,清华环境研究院经多方调研,决定引进清华大学的“超低能耗高效安全污泥湿式氧化处理技术”,对原有污泥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这不仅破解了自主创新成果首台(套)应用难问题,也为未来建设污泥处置设施树立了新技术的样板工程。
对其孵化的技术成果,清华环境研究院都进行了反复筛选和严谨验证。虽然拥有清华大学背景,但清华环境研究院对待来自清华的技术成果,仍然持有审慎态度,并不认为“捡到篮里都是菜”。熊天煜解释说,技术验证转化模式包括概念验证、技术评估、中试放大等环节,甚至对创新团队运营管理能力的展望评估也占很大权重。
熊天煜形象地比喻道:“技术验证就像建设一间‘样板房’,我们结合地方项目或行业需求塑造创新案例,为后期成果转化铺平道路,实现转化即可应用。”
清华环境研究院架起一座桥,把地方技术需求带到清华大学,同时也将学校有潜力的技术成果推向产业一线。但即便是清华大学的技术成果,也常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过程中绕不开的“疙瘩”。
7年前,清华环境研究院首次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课堂上座无虚席。多家院内孵化企业和创新团队都来聆听专家讲课。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那时,清华大学教授吴静也是这个课堂里的一名学员,她带着研发了十几年的成果——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进驻清华环境研究院。迎接她的,是3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一个懂技术但更懂市场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以及专业化、流程化、精细化的成果转化辅导工作模式,基于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商业模式和股权设计等。
仅过了一年,吴静就完成了原始技术的二次开发,并通过将3项知识产权以作价入股与授权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了苏州国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既保障了清华大学、清华环境研究院和发明人的收益,也提高了团队的核心凝聚力。目前公司累计销售已过亿元。
2022年10月,苏州市吴中区城南污水处理厂疑似受到异常来水冲击,出水氨氮指标存在超标风险。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基于苏州国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发光菌毒性测试和水质指纹检测,结合相关证据,锁定了偷排高浓度废液的犯罪团伙。此举也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认可。
“创新的最终导向是创业。很多高校技术转化不出去的原因,在于少了一位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创业者。”熊天煜说,“我们从始至终在努力让更多懂经营的人和技术做对接,设计合理的合作模式,完善商业模式,并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以支持更多老师的技术实现转化。”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探索人工智能新型安全挑战与创新应用赋能——学会服务365TALK品牌沙龙走进瑞莱智慧
学会大咖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魏均民:推动平台建设和集约化发展,向期刊强国迈进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就可以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深层次地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快速地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台风过境时,沿海港口和航道是重点受影响区,需加强对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的安全监管。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做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快速地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非常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
但Numina团队在获奖后表示,要解决更难的数学问题,仅靠语言模型可能还不够。英国伦敦数学科学研究所何杨辉称,AlphaProof这样的系统对于帮助数学家证明问题很有用,但它无法帮助研究人员确定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中国在参与建设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近日,中方向国际组织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实物贡献的首批SKA中频天线结构,在河北石家庄完成出厂验收,启程运往位于南非卡鲁地区的SKA中频天线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在各方一起努力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国家林草局与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所在省份建立了联席会议协调推进机制,一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适应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AI发展态势,健全纵向有机衔接、横向有机联系的监管网络,将安全治理嵌入研究开发应用的全过程。
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首站。今年6月,正理庄油田生产区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90万吨,有21口油井实现自喷,日产原油从220吨提升至415吨。